
揭示舟山渔场渔业资源变化原因
“浙渔科2”号首航带回珍贵样本
本报讯 8月18日上午,“浙渔科2”号综合科学考察船从长江口外海返航,缓缓靠上舟山临城15号码头。浙江海洋大学自主设置的“海洋锋面与渔业资源长期调查计划”首航告捷。
“浙渔科2”号航线布置成矩形,覆盖自长江口附近舟山海域至东海陆架边缘处。据航次首席科学家李博博士介绍,经过长期筹备、论证,这条海洋科考线路计划以北纬30°和31°为切面,以舟山为起点一直往东直至东经126°左右位置(最东侧站位依据天气、海况和船舶状况确定)。
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严小军表示,由于这条调查航线受到长江冲淡水、黑潮暖流等影响,海洋理化生指标季节变化较明显,调查研究各项指标更能有效揭示舟山渔场渔业资源变化的原因,且起点和终点都在舟山,因此以“舟山线”命名。
此次夏季航段首次调查涉及2条主断面、21个定点站位观测,总航程600多海里。
海洋断面研究在国际海洋科学领域并不陌生,“舟山线”恰与一条圈内知名度颇高的“PN断面”相接。“PN断面”横切东海中部黑潮主轴的标准断面,位置也在北纬30°,由日本学者为主开展长期研究,因海域管辖关系止于东经126°左右,目前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调查资料。两国科研工作者就同一断面分别展开调查,有利于形成较为持续、完整的数据。
“海洋锋面与渔业资源长期调查计划”主要针对长江口及东海海区的关键科学问题,围绕固定断面开展连续长期观察,并搭载多学科调查团队开展综合性海上实验。
这样的科学调查,浙江海洋大学今后每年都会开展2~3个航次的动态观测。
物理作业、化学实验、生物样本、渔业研究……“浙渔科2”号今夏航次自8月10日起至8月18日结束,共有21名科考队员参与了现场调查,底层拖网20次。
科考队员带回9天来海上科考采集的珍贵样本,包括21站次CTD观测剖面、71个水样、21个表面沉积物样品。
同时,除了观测、收集掌握比较系统详尽的长江口重要点位的相关指标,队员们还要根据各搭载课题组的需求开展动力环境、冲淡水扩展、微塑料、污染状况及渔业资源环境等相关现场观测、样品采集和实验研究。
“浙渔科2”号航海日志显示,受“黑格比”台风影响,“浙渔科2”号先后在8月10日和12日下锚避风。然而21位科考队员最终克服恶劣天气制约,顺利完成本次科研任务。
据了解,海洋科学和渔业资源是浙江海洋大学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的长期聚焦方向。学校计划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东海关键区域的海洋科学考察,促进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及渔业资源学科的交叉融合。
本报记者 赵琦 通讯员 王利明
新闻链接:http://kjb.zjol.com.cn/html/2020-08/21/content_2720924.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