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城市社区参与社区智慧化管理、在农村社区探究养老服务、在渔村社区探寻渔民转产转业 ……浙江海洋大学深入探索具有社区特色的大学生思政课体系,目前已经与数十家社区共建大学生社区工作室,通过双导师(专业导师、实践导师)、项目制运行为,为学生成长创设更为宽阔的育人场域,收效明显。
社区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社区定期举行基层治理、文化研学、科普教育、城市建设等公益志愿服务活动,浙海大学生根据活动主题提供人力、智力等相应支持。社区为学生提供适合的社区实践岗位、课程实践教学条件,学校选派学生到社区和青年之家报到,开展志愿服务、课后服务、社会治理、社会调查、文体活动等思政课程实践,或参加兼职锻炼(兼任团组织副书记、委员或团建指导员、青年干事、社区主任助理)。平时实行资源共享,开展定期交流,经常互相走访、互相联系,交流经验,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每个社区工作室以课程模块为基础设置2-3个项目,学生以项目为内容,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项目任务,达到训练基层服务能力的目的。目前每学期有30名左右同学进入工作室完成教学实践任务。每年有近200人次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平均志愿时长达到300小时。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为构建“大思政课”格局,多年来,该校经济与管理学院牵头,进行“大学生社区工作室”课程思政社区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这几年,在“大学生社区工作室”课程思政负责人陈莉莉老师及团队的培育下,育人成果颇丰。2016年,“智慧+人文社区服务平台”获“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立项;2017年,“荒岛书屋”获“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立项;2018年, “书香少年·阅动城市” “‘垃圾去哪儿’社区居民环保意识培育”获“国家级创业创新计划”立项;2019年,“发现新世界—老人智能手机应用培训”获得舟山市公益创投项目立项。2020年,周佳峰团队“困境儿童社区教育”项目获得浙江省新苗计划立项,程土煊团队马岙村的社会治理案例获得浙江省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三等奖。2022年,李怡团队入选“七彩假期”全国志愿服务示范团队。2023年,张杰研究生志愿服务团队在首届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乡村振兴技能大赛中获得全国三等奖;研究生团队所总结的《公益如何助力渔民参与可持续发展——基于东海生态共富研习社的实践》实践报告,获得“浙江省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实践成果”。
2023年10月-12月期间,结合《社会学》、《社区管理》课程内容,A21行政班依托大学生社区工作室开展了”行走的思政课”,全班同学们分成17个小组,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深入兴泉社区、如心社区、樟州社区、黄杨尖社区、塔山社区、 檀东社区等17个社区,围绕着党建引领、智能化治理、五社联动、多主体参与、网格化治理 、协同式治理等社区治理主题,以项目组形式展开问卷、访谈、走访,部分项目组成员还主动参与到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
2023年12月27日上午,“大学生社区工作室”课程思政项目组组织举行“扎根社区 展青春风采”思政实践教学总结交流会。各组代表一一亮相,谈心得体会,晒实践成果,提发展建议。檀东社区工作室代表介绍了该社区“提事 理事 议事 办事 晒事 平事”工作法引领社区党建开展的经验,并结合社区实践谈大学生如何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樟州社区工作室代表探访社区产业发展,深刻意识到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发展休闲渔业等渔区二三产业对于应对渔业资源短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助力渔民转产转业具有重大意义。兴泉社区工作室代表聚焦外来人口,思考社区精细化治理模式,深刻意识到要想“解决好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这个问题,关键在于“不忘初心”。如心社区工作室代表开展“一老一小”社区治理机制调查,提出了智能化社区治理的对策建议。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扎根基层一线,调研虽然只是从书本走向实践的一小步,却是投身基层扎根基层的一大步。
到场的檀东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毅随后上台,向师生们讲述社区“六事”工作法的演变历程及自己的工作体会。来自校外的其他专家也对交流情况进行点评。浙江海洋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全永波教授认为,交流会总结了新时代基层治理模式,聚焦了社区治理特色,凝练了海岛治理品牌;同时也发现了社区治理不足,提出了社区治理建议,获得了专业学习提升,收获了理想信念教育,达到课程思政目标。
(相关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5913444771057052943&item_id=5913444771057052943&cdn=https%3A%2F%2Fregion-zhejiang-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