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报讯 (记者江耘 通讯员沈家迪)记者6月23日获悉,全国首例依托司法程序完成的贝类养殖沉积惰性有机碳汇交易日前在浙江完成。
浙江省嵊泗县检察院与嵊泗山海奇观海洋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嵊泗厚壳贻贝司法蓝碳认购协议,以5万元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认购500吨嵊泗厚壳贻贝养殖沉积惰性有机碳汇。
长期以来,国际学界对“贝类养殖是否属于碳汇”争论不休,成为制约贝类养殖产业绿色发展的堵点。
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严小军教授团队以舟山嵊泗厚壳贻贝为研究对象,依托野外调查和长达600多天的实验观察,采用同位素标记技术,首次清晰追踪到贻贝摄食后藻源碳的沉积与转化路径,对贝类养殖促进沉积物惰性有机碳累积提出关键性证据。
“我们终结了争议,证明了贻贝养殖是实实在在的碳汇过程。”严小军强调。在嵊泗县枸杞乡万亩贻贝养殖区,团队结合航次调查与沉积物定点采样,依据国际上具有权威性的《滨海蓝碳》手册标准,开发出国内首个贝类养殖惰性有机碳汇核算方法学。经过严格测算,团队确认了该养殖区年均可产生惰性有机碳汇1979吨,并据此形成《嵊泗县厚壳贻贝养殖惰性碳碳汇核算报告》。
这一精准量化为贝类养殖碳汇贴上“价格标签”——每吨100元,嵊泗贻贝的生态价值实现了市场化衡量。今年5月,来自浙江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院、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召开专家组评审会,通过了严小军开发的国内首个贝类养殖惰性有机碳汇核算方法学及碳汇量认定。
“签约仪式是起点,”严小军说,聚焦惰性有机碳的“贝类蓝碳核算方案”,已清晰展现出一条可计量、可监测、可交易、符合国际标准的贝类养殖碳汇交易路径。
(相关链接:https://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5-06/25/content_590511.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