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让深藏海岛的乡土故事打动世界?2025年7月,浙江海洋大学“乡村文博”实践团给出了答案。实践团深入舟山海岛乡村,聚焦乡村文化博物馆的国际化传播瓶颈,通过系统调研、专业翻译和英文讲解视频摄制,为多个乡村博物馆量身打造“语言桥梁”,有效提升了其面向国际受众的文化传播能力,努力探索以乡村博物馆国际化传播助力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精准把脉:直面乡村文博国际化瓶颈
舟山的乡村博物馆,是海岛历史与文化的鲜活载体。在蚂蚁岛村史陈列馆,斑驳的标语诉说着渔区人民公社的创业艰辛;东极的历史文化博物馆,深藏着厚重历史文脉;长涂军港文化体验馆的每一件展品,都烙印着红色记忆与军港荣光。
然而,实践团师生在深度走访多个省级乡村博物馆后,敏锐地捕捉到一个普遍痛点——专业英文讲解的严重缺失。展茅五匠馆里精妙的船匠术语成了外国留学生的“谜题”,蚂蚁岛村史陈列馆泛黄的创业账本宛如“天书”,双桥木偶戏展陈馆的“提线”等专业名词更让翻译者挠头。语言的高墙,将这些承载着独特海洋文化、渔村风情和红色基因的故事,挡在了国际视野之外。
专业破题:用世界语言讲好舟山故事
诊断出症结,行动刻不容缓。直面核心瓶颈,实践团迅速与浙江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师生团队展开深度合作。团队指导老师沈家迪介绍道:“过去几年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舟山本土文化素材。今年暑假的重要突破,就是联合外国语学院,用世界的语言,讲好舟山乡村自己的故事。”
实践团与专家们对乡村博物馆原始中文讲解稿进行了严谨审阅与深度优化,不仅确保术语准确、语言流畅,更着力于用英文精准传达舟山独特的海洋文化、红色精神与渔村风情的深厚内涵。经过反复推敲、字斟句酌,最终高质量完成了多个场馆的英文讲解翻译稿。参与翻译指导的专家姚艳波表示:“这项工作意义重大,就是要让舟山那些打动人心的故事,真正跨越语言的藩篱,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创新实践:多维度呈现文化魅力
如何让冰冷的文字变成有温度的文化体验?实践团亮出了“声画传译”的创新法宝。截至目前,团队已精心摄制了10部英文系列宣讲视频。镜头下,文物肌理纤毫毕现,场景复原引人入胜。讲解员们以生动流畅的英语、精准专业的表述,辅以自然得体的肢体语言,将“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执着、布袋木偶戏的指尖传奇、“里斯本丸”沉船事件中东极渔民的无畏壮举等故事娓娓道来。这些视频犹如一扇扇打开的窗户,让异域观众得以触摸到舟山文化的温度与深度。
同时,团队打造的全景VR导览素材,更让观众足不出户便能“移步换景”,沉浸式漫游于海岛乡村博物馆之中。实践团成员杨俊杰深有感触:“我们意识到,乡村博物馆远不只是保存历史的‘容器’,它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本土与世界的活力桥梁。”
实践团队长袁家乐满怀信心地展望:“讲好乡村博物馆的故事,就是讲好中国乡土文化根脉与传承的故事。我们期待通过持续的‘专业+实践’融合,让舟山星罗棋布的乡村博物馆,真正成为世界感知中国海洋文化与乡村振兴脉动的重要窗口。”
未来,浙江海洋大学“乡村文博”实践团将继续聚焦舟山31家乡村博物馆的国际化深度传播,发布系列多语种短视频,为每家博物馆量身定制核心故事库,深挖并呈现独特文化基因,在舟山与世界之间,奋力架设一座坚实而璀璨的“文化之桥、友谊之桥”。
(相关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3467523117941377444&t=1753346099252&showmenu=false&cdn=https%3A%2F%2Fregion-zhejiang-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item_id=13467523117941377444&ref_read_id=828a15d4-59cd-4256-a9bd-d4009f62c673_175334803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