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5日上午,全国首个贻贝养殖蓝碳计量基准地——嵊泗县枸杞乡贻贝养殖蓝碳计量基准地揭牌,填补了国内贝类养殖蓝碳计量参考地的空白,为我国“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技术支撑和示范样板(据《舟山日报》8月16日报道)。蓝碳可计量,“监测—计量—交易”全链条机制有望建立,“生态损害—蓝碳修复—司法保障”法治闭环得以形成,我市将开启低碳新篇章。
蓝碳指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吸收并储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陆地森林的绿碳相比,蓝碳具有固碳量大、效益高、周期长的优势。浙江海洋大学科研团队不但证实了嵊泗贻贝养殖蓝碳,还提供了符合国际水准的可监测、可计量、可交易的方法。如此,为海上“绿水青山”添砖加瓦的养殖户,就可获得“金山银山”的反哺。
推行蓝碳交易,有助于促成全社会生态自觉,助力更好地实现“双碳”目标。但受制于计量手段,很多领域交易无法进行,奖惩难以兑现。今年6月,我市首单“海洋公益诉讼+嵊泗贻贝蓝碳”交易达成,嵊泗县检察院以5万元“买”下嵊泗厚壳贻贝养殖惰性有机碳汇量500吨。2个月来,司法蓝碳交易已为嵊泗481户贻贝养殖户带去近20万元的收益。
可见,科技创新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关键支撑。从海洋到陆地,从蓝碳到绿碳,让生态领域更多的可计量、可交易得以实现,现代海洋城市必将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相关链接:https://epaper.wifizs.cn/zsrb/2025-08/18/content_9976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