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潍坊日报》 | 以新质生产力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发布日期:2025-08-16 作者:* 编辑:沈家迪 来源:《潍坊日报》
字体: [大] [中] [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压舱石”。在全球粮食体系持续动荡和我国农业高质量转型的现实背景下,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新时代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指明了方向。迫切需要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框架下,以新质生产力作为核心驱动因素赋能我国粮食安全,提升粮食安全韧性,确保“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我国粮食安全成效显著,但面临多重挑战

我国以占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养活了近20%的世界人口,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绩。自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二十一连丰”,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首次突破1.4万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约500公斤,超越国际公认安全线25%。小麦、稻谷两大口粮品种实现百分之百自给,实现“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粮食库存充足。基本建立起涵盖中央、地方、社会储备的多层次、全方位粮食储备体系。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底气更足。粮食安全是全球性议题。在全球经济疲软、极端天气频发、逆全球化思潮及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影响下,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复杂,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显著增加,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一定挑战。

耕地和种子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利用粗放等问题日益凸显,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现象突出,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任重道远。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36亩,且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中低产田占比超三分之二,退化耕地则占据了总面积的40%以上,后备耕地不足。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我国种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品种单产量较低,生物育种等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部分品种对外依存度较高,存在“卡脖子”风险,种子产业竞争力相对较弱。

全国粮食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在全国范围内,粮食产销仍然处在“产不应求”的状态。由于品种结构失衡,大豆、玉米、油菜籽部分品种自给率较低而依赖进口,2024年大豆进口量超一亿吨,占粮食进口总量的六成以上,对外依存度高达83.57%。优质化、多元化供给不足。随着消费升级,市场对绿色、有机、专用粮的需求增长,但国内优质品种覆盖率和标准化生产水平仍有差距,部分高端需求依赖进口。区域供给不平衡。粮食生产呈现“北增南减”格局,主产区与主销区空间错配,流通成本高,区域应急保障压力较大。

粮食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挑战。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高温干旱、极端洪涝、低温冰冻、超强台风等自然灾害风险加大。今年5月份,陕西、河南等地遭遇不同程度干旱,造成夏粮减产。同时,粮食生产面临农资价格上涨、人工成本上升等市场风险,而粮食价格受调控影响涨幅有限,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

我国耕地碎片化问题突出,粮食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不高,粮食生产效率较低。农户家庭经营规模小、经营分散,生产经营方式较粗放,粮食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与现代农业衔接不畅,不利于先进农业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应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部分地区、部分品质、部分产业、部分环节机械化水平较低,丘陵山区机械化仍是短板。我国农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滞后,农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应用不够广泛,智慧农业应用渗透率低。

发展新质生产力,筑牢我国粮食安全根基

新质生产力是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依托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所形成的更高质量、更高效能、更可持续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在粮食安全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实现劳动主体、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关键维度质的飞跃,重塑粮食生产、流通、储备各环节,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提供重要保障,具体来看:

升级劳动主体,增强粮食生产经营能力。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具活力与创造性的因素。新质生产力促使传统农民向“新农人”转变,通过教育普及、技能培训与实践锻炼,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与专业技能水平,使其能够熟练运用智能农机装备、数字农业技术开展粮食生产,实现从体力型劳动向智力型、技术型劳动的跨越。潍坊市高度重视培育高素质农民,成立潍坊职业农民学院,围绕涉农经营管理、绿色发展、品牌创建、市场营销、风险防控、政策法律等内容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七万余人。新质生产力推动粮食生产组织模式创新,打破传统分散、小规模经营格局,促进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发展,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粮食生产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目前,诸城市成立合作社181家,土地入股5.3万亩,带动入社农户1.5万户,实现集体增收1913万元,入社农户增收6354万元,构建起“党组织+股份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稳固利益共同体,实现农民致富、集体增收、企业发展的“多方共赢”局面。

革新劳动资料,提高粮食生产质效水平。劳动资料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新质生产力催生智能灌溉、植保无人机等智能化、自动化农业生产装备,极大降低粮食生产对人力的依赖,减少劳动强度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精准度与作业效率。潍坊市坊子区潍柴雷沃农业示范基地依托无人驾驶技术,实现了小麦、玉米生产全程无人化作业。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低空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入粮食生产,搭建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实时采集与分析气象、土壤墒情、病虫害等信息,为粮食生产提供精准决策支持,实现科学灌溉、精准施肥、绿色防控,提升粮食单产与品质。潍坊市在智慧农业领域先行先试,建成省级以上智慧农业示范基地80余家,建成“三农”大数据平台,在数字储运、营销、监管等10大领域打造150个应用场景。其中,昌乐县自然邦农业园通过“AI+5G”智能种植系统,实现西红柿水、肥、温、光、气的自动调控,西红柿产量和品质分别提高20%和15%以上,手机等电子设备成为“新农具”。

改良劳动对象,增强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劳动对象直接影响粮食生产的数量与质量。新质生产力推动耕地质量提升与种业创新发展。一方面,科技进步深化了人类对耕地的认知与利用方式,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土地等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制约。利用卫星遥感、物联网等技术,精准管控耕地数量,提升耕地管控效率和保护效果。耕地退化阻控、健康保育、土壤改良等关键技术攻关,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耕地质量,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耕地对粮食生产的承载能力,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另一方面,在种业领域,基因编辑、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前沿生物技术加速优良品种选育进程,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的粮食作物新品种,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病虫害频发等不利因素,降低粮食生产风险,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生物育种技术可将玉米单产提升10%至15%,为粮食产能突破提供关键支撑。潍坊市农科院自主选育出的潍县萝卜杂交种“潍萝卜16号”,成品率比普通潍县萝卜高出15%以上,预计每年新增效益1亿元。

粮食安全的根基,从来都植根于生产力的沃土。作为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更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在当下,应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加快培育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从而为保障粮食安全注入强大动力,进一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转型,最终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相关链接:http://wfrb.wfnews.com.cn/content/20250816/Articel03003WN.htm)

关闭

Copyright©2019 浙江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95号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电话:0580-2550020传真:0580-25513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