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日,浙江省中小学生迎来了一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由舟山市文明办、舟山市教育局联合浙江省广播电视集团录制的《走近黄以周——探礼学宗师,践浙风十礼》云上思政公开课,通过省市多个平台同步,面向全省4200所中小学600多万青少年播出。
去年,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教育厅联合各地编写了全省首批《浙江优秀先贤教育丛书》。9月,该书在杭州正式发布,黄以周、孟郊、陆游、王阳明、龚自珍等各地市编写推送的13位思想大家、文化名家走进中小学生课本教材。
凭借高度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我市在全省率先高质量完成书稿。《走近黄以周》入选今年“开学第一课”后,我市经过3个月完成了磨课撰写与演播录制,这也是浙江首次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开设“开学第一课”。以黄式三、黄以周为代表的“两黄”文化的精彩亮相,传递出源于舟山海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挖掘“两黄”文化先贤故事全省传扬
在时长约35分钟的课堂中,浙江海洋大学程继红教授和南海实验学校的严佳梦老师从“礼”的来源说起,用引人入胜的课堂讲解,带领学生走近清代礼学宗师黄以周。
节目通过“探先贤人生”“品先贤德行”“悟先贤思想”“践浙风十礼”四个篇章展现黄以周的生平事迹、思想内核、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内容,引导学生们感悟“汉宋兼采”“实事求是,莫作调人”的治学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智慧,激发学生们了解先贤文化的内生动力,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践行“浙风十礼”,争做新时代好少年。
“两黄”文化入选“开学第一课”背后,是舟山多年来对地方先贤文化挖掘传承的不懈努力。
2006年,以程继红教授为主的浙江海洋大学“两黄”研究团队整理的《黄式三全集》《黄以周全集》入选首批“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黄式三黄以周合集》也被纳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整理工程。2024年,来自北大、浙大、复旦等全国高校研究“两黄”文化的文史专家、教授和黄氏后裔等80余人来到舟山,参加市、区宣传部门和高校承办的“两黄”文化学术交流活动。
2024年,舟山编写的《走近黄以周》《品读黄以周》入选浙江省首批优秀先贤教育丛书,并在全市中小学推广使用。该教材记述了清代礼学宗师黄以周的书卷人生,展现了他从舟山走向各地的求学、执教历程,反映了他孝亲尊师、勤勉求是的高尚品德。
“黄以周身上承载的孝礼文化、精益求精的学术精神,既是一代通儒实事求是的为学智慧,也是‘两黄’礼学在新时代焕发新貌的当代价值,值得今天的青少年学习践行。”市文明办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次“开学第一课”不仅加深了舟山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更把舟山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向全省,提升了舟山的文化影响力。
走出学术“深闺”传统文化迈向公众
黄以周毕生致力于礼学研究,著有《礼书通故》等著作300多卷,被誉为“清代礼学之集大成者”。然而,这位学术巨匠及其背后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期鲜为人知。
如何让这样的“深闺”学者走进青少年的世界,成为他们熟悉和敬仰的先贤典范?《浙江优秀先贤教育丛书》的出版使用为思政教育补充了具有传统文化印记、鲜明地方特色、贴合学生需求的“新鲜养分”。这也是省、市文明办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牵头部门,编纂出版优秀先贤教材并推广使用的目的初衷。
为推动教育部门做好丛书使用工作,我市将丛书纳入“真理的味道”大思政品牌建设,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同时依托各级主流媒体,加强新闻宣传和媒体推介,提升扩大丛书影响力。此外,我市还做好校外阵地的使用,将相关内容积极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村文化礼堂和“春泥计划”等活动内容,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
去年9月,我市举办全市大中小学“开学思政第一课”集中展示,两本教材首次亮相。800余名师生通过“敬老孝亲”专题课,初识黄以周的家族影响与人格魅力,并从不同视角分享对先贤精神的理解。同时,活动明确该套教材正式进入全市中小学课堂,按每两周1课时的标准推进教学。市教育学院黄以周教材编写组还开展“走近黄以周”专题调研,赴各地调研指导黄以周教材的使用。
此外,市、县(区)文明办、教育局召开黄以周优秀先贤教材教学展示和试教推广工作推进会,通过示范课观摩、经验交流等形式,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共识。礼学文化不再囿于狭小天地,从此登上了广阔的公众舞台。
传统文化只有与青少年成长需求相结合,与现代生活场景相衔接,才能真正实现“活起来”的传承目标。浙东礼学馆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和文化礼堂,新增“求是书店”,联合文化特派员程继红和浙江海洋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开发课程,将黄氏家族“忠义、孝悌、敦睦、求是”家风转化为青少年德育素材,设计礼学主题特色研学线路,采用“学术讲解+情境体验”的课堂模式,通过问答题互动、礼仪情景剧展演等活动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让青少年们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礼”的行为规范与精神内核,推动礼学文化在青少年中传播。
舟山一小北校区结合学校德育教育,开展“礼润童心”活动;定海区第六中学组织“对话先贤”活动,将黄以周的礼学贡献与“浙风十礼”实践活动相融合……先贤教材的出版和推广,为我市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新的途径。
我市紧扣《舟山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深入实施六大行动、扎实推进15项工作。截至目前,已确立“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16个,“行走的思政课”系列活动参与学生超10万人次,在舟高校与市内40多所中小学签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建协议,全市已基本形成本岛先行示范、大岛梯队跟进、小岛积极孵化的岛链式思政建设格局。
感悟先贤思想践行“浙风十礼”
斑马线前,车让人、人快走;海鲜夜排档里,用餐要光盘、聚餐用公筷……一幕幕舟山践行“浙风十礼”的画面出现在浙江“开学第一课”的最后部分。借助此次全省公开课,市文明办宣推了舟山践行“浙风十礼”的宣传片,向全省展示舟山的中华传统礼仪与现代文明实践。
建设现代化文明城市,需要构建城市文化精神和高尚价值取向。黄以周的礼学思想为浙江地域文化注入了重礼、重教的传统,“浙江有礼”则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这一传统的实践延伸与创新发展。
“黄以周作为浙江礼学大家,他的思想是浙江‘礼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围绕“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部署,将先贤思想与“浙风十礼”实践相结合,以打造“海上花园‘舟’到有礼”市域文明品牌为核心,让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实践中焕发出新活力。
前不久,“浙BA”篮球赛舟山赛区出现感人一幕:比赛结束后,舟山球迷自发留在座位区捡拾垃圾,短短10分钟,原本散落着应援物和饮料瓶的看台迅速恢复整洁。
赛场是展现文明风尚的窗口。“浙BA”开赛前,市文明办发出文明观赛倡议书,号召市民球迷将热情化为文明观赛的行动,展现“乐有礼”、文明好客的城市形象。
“礼”像一条文化纽带,从古至今串起文明脉络。近年来,我市全域推行“传承好家风、礼让斑马线”等十大文明行动,创新推出“海上新时代文明实践号”,将志愿服务和文明新风精准送达偏远海岛。通过全域实践,“有礼”从理念变为了全民自觉,文明之花正在岛城每个角落悄然绽放。
在嵊泗县菜园镇基湖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有礼带”汇集金滩公园、菜园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阵地资源,辅以“浙江十礼”公益景观带,吸引了大批群众前往参观游览。我市在城乡广泛培育有礼小区、楼道、窗口,并创新打造“有礼示范带”“有礼街区”,让有礼可见可感,已完成29个精品点位打造,建设有礼示范带2条。
推动“有礼”向海上延伸,我市还在全国首创“有礼船舶”选树,以船舶为载体打造“流动文明课堂”,开展“垃圾不落海”等海洋特色实践,将文明新风延伸到碧海蓝波;广泛开展“百行行百礼”微笑服务行动,提升行业文明;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矩阵开设专栏,高频次宣传有礼理念、有礼故事,公益广告全面覆盖,“海上花园‘舟’到有礼”城市标识深入人心。
通过多年努力,我市“浙风十礼”文明实践实现了从陆地到海上、从线上到线下、从观念到行为的全方位深度融合,市民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升,“舟到有礼”已成为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鲜明标识。下一步,我市将着力于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以深入开展文明城市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抓手,加强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引导,在落细、落小、落实中内化为市民日用不觉的文明习惯,外化为城市可观可感的文明图景。
(相关链接:https://epaper.wifizs.cn/zsrb/2025-09/03/content_9978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