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从浙江海洋大学毕业的“小胡”找到了一份很特别的工作——海洋馆的水母饲养员,从此就开始了与水母不平凡的缘分。
“刚刚开始干这个工作,虽然还算专业对口,但是确实难免会有些无聊。”如今的水母研究院院长胡志杰说,当时日常事务基本就是每天给水母换水、喂食,总感觉好像平淡简单了一些。
渐渐地,胡志杰开始熟悉和钻研起这种神奇的动物。
在胡志杰的实验室里,有一面书写板用于记录饲养繁育的工作日程,对饵料饲喂、水体更新和水体理化指标进行严密的记录。水母对生存条件非常挑剔,要做到精心养护不算简单。胡志杰在日常饲养中坚持做好相关数据的整理记录,并积极对饲养器材进行技术改进,逐渐摸索出了适合不同水母物种的养育管理手段。
刺胞动物的生命形态相对简单,多数观赏水母的生命周期都在数月至几年时间,远远不及很多鱼类和节肢动物的“工龄”。加上照料难度比较大,使得海洋馆里的展陈水母需求量非常大。在单位的支持下,有了一定饲养经验的胡志杰开始研究如何实现水母的繁育更新。
“虽然我们最初的研究目标是为了节约企业的运营成本,但我个人也希望通过技术积累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胡志杰说,实现水螅体的大量增殖,以及如何将其变成水母体,不是蚕宝宝化蛹那么简单的事情。胡志杰带领团队从零开始,对逐个水母物种展开实验,不断遭遇失败,又不断推倒重来,渐渐摸索出了丰富的繁育经验,取得了一系列的专利技术。
原本对水母的认识非常有限的“小胡”,也最终依靠养水母养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技术大咖”。鱼人叶硝水母这一新物种的发现,虽然充满了各种偶然因素,但胡志杰多年来矢志不渝的坚持与积累,以及对水母物种的敏锐认识,无疑发挥了关键作用。
鱼人叶硝水母来自于自然,也是自然生境状态的风向标。胡志杰觉得,如果进一步对水母的生存环境、野外种群开展详尽研究,也能对分析海洋的环境变化提供支持。新物种的发现,对自己的知识视野是一种全面的开拓。现在,他的研究目光也进一步转向海洋生态学等更多领域。
胡志杰出生成长在河南,从小就特别想看看大海。他告诉记者,如果在多年以前家乡亲人问起自己的工作,他会回答自己是一名饲养员。但现在胡志杰觉得,自己也是海洋生物的探索者。
(相关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0146548456480068725&cdn=https://region-zhejiang-re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