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8日上午7时许,随着“浙渔科2”号综合科学考察船缓缓靠上舟山临城15号码头,浙江海洋大学自主设置的海洋综合科考项目“海洋锋面与渔业资源长期调查计划”首航顺利结束。船上的21名科考队员小心翼翼地卸下了9天来海上科考采集的样本。

航次首席科学家李博博士告诉记者,学校经过长期的筹备和论证,计划以北纬30°和31°为切面,从舟山出发一直往东调查到东经126°左右,每年开展2-3个航次的科学调查,以求掌握比较系统和详细的海洋物理、化学、生物指标。在前期的项目论证期间,学校党委书记严小军认为,这条调查航线受到长江冲淡水、黑潮暖流等影响,海洋理化生指标季节变化比较大,深入开展相关调查研究,能有效揭示舟山渔场渔业资源变化的原因。因这条线从舟山出发,学校也地处舟山,所以经与会专家商议,取名为“舟山线”。
类似“舟山线”的海洋断面研究,在国际海洋科学领域比较常见,其中有一条圈内知名度非常高,横切东海中部黑潮主轴的标准断面叫“PN断面”,日本为主的学者经过长期研究,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调查资料。这条“PN断面”的位置也在北纬30°,因海域管辖关系,日本的调查在126°左右终止,“舟山线”刚好与之相接,能形成较为完整的断面调查数据。
此次调查,总航程600多海里,共有21名科考队员参与现场调查。航次开展了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和渔业资源调查。完成了2条主断面,共21个定点站位观测。获得了21站次CTD观测剖面,水样71个,表面沉积物样品21个,底层拖网20次。
据李博介绍,此次海上科考是学校自主设置的科考项目,在项目征集期间,学校青年科研工作者踊跃报名,科考队里教师数量首次超过学生。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师们加入科考队,丰富了科考项目,也为科考任务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