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级校友吴洪喜:扎根海洋,致力科研
发布日期:2015-04-23 作者:蓝沁 编辑:新闻中心 来源:
字体: [大] [中] [小]

 

【人物简介】吴洪喜,浙江温州乐清人,原浙江水产学院1987届海水养殖专业本科毕业生,硕士学位、研究员,浙江省近岸水域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副所长,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水产养殖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省水产专业技术标准委员会委员。现挂职:舟山海洋渔业局副局长。

【人物印象】白色短袖衬衫,一副厚厚的眼镜,精神干练,睿智沉稳,这是我初见他时的印象。平淡的言语,随和的心态,却深刻地展现了他对科研工作的执着和坚定。

【人物观点】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自己的科研,从不觉得荣誉能代表什么,那只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种肯定。

没有美丽的鲜花,没有轰鸣的掌声,没有绚丽的舞台;有的只是淡泊明志的信念,坚持不懈的斗志,和那些无从消遣的寂寞。二十五年,他见证了浙江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二十五年,他执着在科研工作岗位上;二十五年,蓦然回首早已物是人非而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依然刻骨铭心。

 

所有的成果和荣誉仅仅是对自己工作能力的肯定

吴洪喜是1987届水产养殖专业的毕业生,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回到自己的家乡温州,并一直在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和大部分的毕业生一样,吴洪喜是从最基层做起的。从研究实习员到助理研究员再到研究员,这一路走来,有辛酸也有汗水,但更多的是收获和喜悦。

近年来,他先后主持过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863计划)、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制定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和地市级课题20多项;参加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以及其他国家、省部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等20多项;获得了中华农业科技奖、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温州市科技进步奖、台州市科技进步奖等各级科技成果奖励10多项;发表科技论文近50篇;编写了《泥蚶 缢蛏》、《牡蛎》、《锯缘青蟹》等浙江效益农业百科全书;起草了《缢蛏亲贝与苗种》、《泥蚶养殖技术规范》、《太平洋牡蛎养殖技术规范》等国家农业行业、省和市地方标准20多部;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

如此多的科研硕果,正是对吴洪喜无悔人生的最好诠释。

25年过去,吴洪喜的人生伴随着众多的荣誉,他拥有温州市新世纪“551人才”(2002)、温州市科普工作选进工作者(2004)、温州市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2006)、温州市水产增养殖技术创新团队带头人、浙江省海洋生物技术新兴产业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浙江省百名科技自主创新青年标兵(2006)、全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等称号。面对这些,他只是淡然地说道:“所有的荣誉仅仅是对自己工作能力的肯定。”

 

科研工作需要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与坚持

吴洪喜从事科研工作已有25年,他感叹地说:“科研工作是非常枯燥的,但是当你有所突破时,便会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现在的科研工作压力很大,社会的诱惑也很多,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务必要沉得住气,要戒骄戒躁,不可急功近利。只有坐得住,做得勤,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才能有所收获。

吴洪喜告诉我们,高中时候的他擅长物理,曾经参加过乐清市、温州市物理竞赛并分别获得过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好成绩。他当时心目中关于大学的目标就是希望可以读电子、工程之类的专业。然而,因为偏科的缘故,他最后来到了浙江水产学院,学习水产养殖专业。虽然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但那时能考上大学是非常可贵的,吴洪喜觉得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所以,进校后他开始慢慢培养自己对专业的兴趣,后来渐渐地爱上了这个专业,并从此走上了水产科研之路,开始了他几十年如一日的科研工作。

说起自己的这份工作吴洪喜感到非常自豪,因为他认为他的研究成果是非常有价值的。人们计划养殖一些鱼、虾、贝藻等,首先必须解决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问题,若是没有这些技术,人们就无法成功地进行水产养殖。而这些技术就需要水产科研人员去研究和开发。研发取得的成果对于吴洪喜等研究人员来说就是一件件作品,每当看到这些成果运用于实践当中,他们心中就有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吴洪喜说:“科研这项工作虽然很枯燥,但是当它有所突破,对人类有所贡献时,我会感到高兴和自豪。”

在谈到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吴洪喜坦言,现在我国的水产养殖技术和国际上一些渔业技术较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与水产发达国家在生产理念上有所不同,我们在开发养殖时往往忽视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养殖经济效益的取得有时候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达国家的渔业生产已经转化为重视粗放型、低密度的放流增殖,或者进行高密度、智能化、环保型养殖,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上,技术更加先进。如今我国水产养殖还没有完全实现环保型、高密度的智能化生产,这是我们科研人今后需要努力去改善的一大问题。吴洪喜从未停下实现、提高自身价值的脚步,他对现实的客观审视和对科研工作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都令我们感到敬佩。

在与吴洪喜的交谈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是一位工作历程相对比较简单的人。除了做过泰国东方大学半年的国际访问学者和去年服从省委组织部安排以“B人计划”的身份支持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来到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挂职副局长外,从毕业到现在他从未更换过职业,更未有过跳槽的经历。他认为,在这些年的工作中最满意的就是自己的执着和坚持。吴洪喜认真地说:“其实在工作几年之后,有很多同事都选择了跳槽或是放弃,而我却始终坚守着这份职业。科研工作很单调乏味,需要自己从中去寻找乐趣。我们常常会七八年,甚至数十年面对着同一项科研任务却无法实现突破,从而承受很大的压力。我们的育苗研究成果在开发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对那些水产苗种企业来说可能就是几百万的经济损失。”压力、枯燥、成就感充斥着吴洪喜的人生,而他选择了用执着去包容,用坚持来对待。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吴洪喜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研究,与广大群众分享自己的成果,在工作岗位上永不停歇的奋斗着。

 

如歌的岁月给人生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

时间漫步过宿命的年轮,覆盖了纷繁的尘世,事过境迁,早已物是人非,回首往事吴洪喜有着说不尽的回忆。作为1987届的毕业生,他曾数次回母校看过,但是因为学校的合并搬迁等原因大部分建筑物都已经面目全非,再也找不回曾经的感觉,太多的回忆都已无法寻找到寄托。但是在吴洪喜的心目中,大学就是他人生的转折点,那几年的学习时光,是后来所不可或缺的助力。

谈到大学生活,吴洪喜显得非常开心,他说自己刚进入学校就担任了班里的团支书,后来担任养殖系团总支宣传委员。爱好拍照的他还参加了摄影组,期间还组织过专业摄影师来学院给爱摄影的同学作技术讲座,他和其他几位同学还一起首创性地将广告水彩用于黑板报,并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浙江水产学院宣传部和团委组织的全校黑板报比赛中,吴洪喜与同学设计的黑板报多次夺得一等奖,并在一次帮助舟山驻军部队设计的黑帮报比赛中也获得了驻军部队界的一等奖。在吴洪喜看来,那些社会实践活动让自己后来的工作能力,组织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且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经验,为自己后来的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吴洪喜笑着说:“那时我们班还会组织一些很浪漫的活动呢,像跳迪斯科、举办班级野炊之类的”。

如歌的岁月总是会给人生留下太多难以忘却的记忆,虽然离开学校已经很多年了,但是吴洪喜从未放下对母校的关注。对于浙江大学进驻舟山建立海洋学院、海洋研究院,吴洪喜期望母校在面对冲击和挑战时能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发展自己的特色领域。面对浮躁的社会,吴洪喜认为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缺少实践经验,他真诚地建议师弟师妹们要打好理论基础知识,培养组织能力,多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团和科研活动,千万不要怕辛苦,要抓住任何可以锻炼自己的机会。

执着坚定的信念,坚持不懈的态度,带给吴洪喜事业上巨大的成就,但是吴洪喜并未因此止步,而是更加奋勇向前。我们相信他的科研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关闭

Copyright©2019 浙江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95号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电话:0580-2550020传真:0580-25513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