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课”教学需要互联网思维
渊臻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是老师点名了,我没去上课;世界上最最痛苦的事,是我去上课了,老师却没点名”,这句广为人知的学生对“两课”课堂的调侃,从中可看出“两课”教学对学生吸引力的苍白。
“两课”教学,似乎陷入了“大班授课,学生都去哪儿了”的困局。教师备课耗时耗力,课堂效果却收效甚微,学生逃课,或即使来上课了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任由教师唱“独角戏”。
因为大班授课,又因为“挂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两课”到课率对学生的威慑力远不及其它专业课程。加上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带来的信息泛滥,造成“老师知道的学生都知道,老师不知道的,学生也知道”,照本宣科对思维活跃的学生根本缺乏吸引力。
现代大学生,以90后、95后为主体,是与互联网发展同呼吸、共生长的一代。他们置身信息表达去中心化、碎片化的洪流,为互联网发展推波助澜,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低头族”,日常学习与生活被作为信息终端的手机网络挟裹。一位“两课”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首先必须清楚学生心中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而这需要教师有一种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是指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的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互联网思维,考验的是一位“两课”教师的境界与眼界。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两课”教师懂网络,会运用网络语言与无障碍学生交流,对时事政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及多维的分析力,案例教学如鱼得水。正如浙江理工大学的一位“两课”教师,让枯燥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成为全校最难选的“明星课程”,他的课堂教学魅力,就是以生动的事例,从历史、现实与对学生的思想启迪三个维度解读枯燥的理论。
具备互联网思维,“两课”教学亦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