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姓名:周浩涌
学院:海洋工程装备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级:A20机械1班
立鸿鹄之志 向大海走去
并非生来就饱读诗书,也并非生来富有才华前途无量,但仍望于春天实现自己的最美价值。寒窗不止十二年,在少年奔赴光明的旅途上,周浩涌深知“学海无涯,学而时习”是学生最大的本分,同样也是成功的基础。周浩涌的家乡在海边,但他却一直没见过大海。所以,周浩涌想与海洋邂逅的心愿早已化为一粒小小的种子,在年少时期的周浩涌心中生根发芽,也正是这份对海洋的向往,他坚定地选择了浙江海洋大学的机械专业,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海洋探索者。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在国家号召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蓝图之下,个人理想与国家宏业的深切契合成为了他不懈努力的最大动力,周浩涌立志要在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大海中闯荡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面对着复杂的机械构造,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周浩涌始终没有退缩。他行稳志远,在正式上课之前提前了解课程,做好预习工作;他趁热打铁,课后及时回顾课堂内容,做好复习工作。除此之外,周浩涌相信,星光不问赶路人,时间不负有心人。他的备忘录里总是同时记录着好几项行程,常常要靠规定的闹钟提醒做事。同时每天训练也使得周浩涌养成了自律的习惯,他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与精神力,始终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周浩涌凭借自己强大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付出,在大学四年里,他的个人成绩始终保持着较优水平,同时他的连续三个学年的综合测评成绩都保持专业第一名他连续三年获得优秀学生奖学金。周浩涌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旅人,在学习的探索道路上步履不停。
花自向前开 人自朝前走
心若有所向往,何惧道阻且长。对于周浩涌来说,大学是一个有着更高上限和更广阔视野的新起点。秉持着“学生的第一要务就是学习”的信念,周浩涌在进入大学的那一刻,便将轻松快乐的念头抛之脑后,转而开始刻苦地学习。然而,学习这一长久的旅途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周浩涌在其中也遇到了泥泞的路途。高数,这座神秘的智慧殿堂,它像一座险峻的大山在周浩涌的学习旅途中拔地而起,阻挡了他前进的步伐。然而,周浩涌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打倒,他相信“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勤一份才”。所以,他以认真端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脚踏实地,努力拼搏,不断进取,同时他也高效地利用自己的时间,做到课前预习熟悉知识点,课后钻研课堂上遗留的疑惑。除此之外,周浩涌作为学习委员,自然也要担负起帮助班级同学提高学习成绩的责任。他在掌握知识点以后,会积极地帮助班上还没掌握知识点的同学。周浩涌的辛勤付出也得到了班级同学们的认可。但是,周浩涌在学习上的付出还不仅仅局限于此。为了不断加强自身的自学能力,周浩涌抓住各学科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把握学科间的关系,梳理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并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攻克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他向记者介绍道,制定目标与计划、适时休息和主动与老师交流沟通等方法都是他维持高效学习状态的“秘密武器”。
周浩涌认为,作为学生,学习是第一位,再忙也需要留足时间专注于学习。学习之外,周浩涌选择平衡工作与生活的状态,既要认真工作也要享受生活。他提出,合适的时间要做适合的事情,不拖延是让两者平衡的前提,不拖延就应先开始。周浩涌为了帮助自己迈出做事的第一步,他会设定一个“10分钟为限”的代办事项清单,提醒自己“干10分钟就行”。因为10分钟时间短暂,这并不会给周浩涌带来其他压力,然而当我们自己真的做了10分钟之后,便会发现后面即使再学习两小时也没有那么困难。
周浩涌是一个渴望获得正向反馈的人,而“向上”恰恰能带给他这样的精神价值和内在驱力,促使周浩涌勇往直前。他认为做事情有始有终,常进行复盘小结和自我审视与正向激励尤为重要。关于增长信心的好方法,可以是拟定结果清单而不只是计划。回望较远的时间,把目光拉到一年后或目标截止日,回顾自我成就,回想掌握的新本领,一旦把“想象中的计划”落实为“完成的事情”,正向反馈的满足感或许能够具备较强的激励效果。再者,主动选择“好的”环境也不失为一个小技巧,一方面是主动选择“好的”场地环境,如自习室、图书馆等。对周浩涌来说,“好环境是成功的一半”;另一方面是主动构建“好的”人际关系环境,他们可以是良师也可以是益友。向良师益友多多请教,就相当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这可以使我们有更广阔的视野去展望这个奇妙的世界。周浩涌告诉我们,人要有自己的野心,没有人会为你踏雾而来,喜欢的东西需要自己去争取。
众力并则万钧举,人心齐则泰山移。散落的星光永远成不了星河的璀璨,孤立的高峰远不如山川相缭的壮阔。在学科竞赛的舞台上,思维的火花如繁星璀璨,照亮了求知的慢慢长路,每一次挑战都是智慧的飞翔,每一次突破都是知识的升华。学科竞赛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就可以完成的,这其中少不了周浩涌的个人努力,也少不了团队的艰辛付出。
通往成功的道路永远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在参加学科竞赛的初期,由于团队成员之间因存在着分歧而产生了矛盾,这使得大家的配合并不默契,答辩环节也屡屡受挫,巨大的打击曾使周浩涌团队想要放弃比赛。然而周浩涌等人不畏难、不惧难,他们在千回百转中寻找出路,在千难万险中向前挺进,在千磨万击中发展壮大。为了提高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水平,周浩涌尝试了许多方法。首先,他强调了“沟通”的重要性。他致力于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带领成员尝试各种风格的答辩,在每次比赛前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协商,以便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想法和需求。其次,作为一个领导者,他坚信“术业有专攻”,任务分配应因人而异。依据这一理念,周浩涌根据团队成员各自的优势来进行分配任务。擅长绘画的成员,周浩涌就安排他去画图,而不是强迫他去做枯燥的实验;空间感知能力强的人,周浩涌就安排他去做渲染工作,而不是强迫他去做理论分析;不能在板凳上耐得住性子的人,周浩涌就安排他去四处做实验。周浩涌深知:“只有让一个人干喜欢的事,效率才能最大化。”同时,周浩涌把懂得体恤、学会陪伴作为一个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素养。他尽量跟进每个人的工作,尽量参与每项工作,与成员共同面对工作上的压力与困难,常与成员分享学术见解和经验,同时也乐于倾听他人意见。周浩涌所认为的领导者,不是一个单一的指挥家,而是全方位的统筹者。
学科竞赛的舞台,是青春智慧的秀场,是才华激情的绽放之地,每一次较量都是知识的碰撞,每一次胜负都是成长的磨砺。从参与者到领导者,学科竞赛的经历教会周浩涌在逆境中坚守,在风雨中前行。
奉献为他人 志愿暖人心
在大学生活中,除了课堂上的学习、科研上的奋进带给周浩涌成长以外,社会实践的经历也使他收获颇多。作为校级优秀志愿者及三下乡先进个人等荣誉的获得者,寒假期间他进行云支教,帮助小学生完成作业,带领他们领略知识的魅力;在图书馆他帮助工作人员整理书籍,向广大民众推广读书的乐趣与意义,让书籍真正走向大众的心灵;在食堂他管理就餐秩序,致力营造有序而由干净的就餐环境,让每一个前来就餐的人都带有一个好心情。
通过这些志愿服务活动,周浩涌感受到了帮助他人的幸福和满足,也意识到了每个人都有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责任。除此之外,周浩涌认为社会实践是一种美丽的风景线,让我们在生命的旅程中品味着人生的韵味;社会实践是一座桥梁,连接理论与实践,让我们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也更好地理解世界;社会实践也是一个巨大的胶囊,这里汇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社会实践不仅锻炼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也让他学会了与不同背景和经历的人相处,理解和尊重他们的需求和观点。这些经历激发了周浩涌参加公益事业的热情,也使他更加关注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