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习近平“全面经略海洋”思想的战略体现
发布日期:2015-05-22 作者:黄建钢 编辑:新闻中心 来源:
字体: [大] [中] [小]

浙江海洋学院黄建钢:

“一路”——习近平“全面经略海洋”思想的战略体现

(首届习近平海洋思想学术研讨会递交论文)

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起,“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已经迅速上升为中国在21世纪的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从中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习近平的海洋思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坚持陆海统筹”的具体措施,“坚持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的具体平台,是“通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方式,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具体路径。习近平把“海陆统筹”和“经略海洋”联系起来考虑的思路经历了如下阶段:一是2013年7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二是在2013年10月3日上午在印度尼西亚国会上发表的重要演讲,三是2014年6月27日在第五次全国边海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四是2014年11月22日在楠迪同斐济总理姆拜尼马拉马、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总统莫里、萨摩亚总理图伊拉埃帕、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奥尼尔、瓦努阿图总理纳图曼、库克群岛总理普纳、汤加首相图伊瓦卡诺、纽埃总理塔拉吉等太平洋岛国领导人举行集体会晤上的讲话,五是2015年4月22日在纪念万隆60周年的亚非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从这些讲话中可以感悟并概括出习近平关于“全面经略海洋”的核心思想。

1、“全面之路”思想

与传统的“海丝之路”是一条狭线和窄线之路不同,“一路”是一条宽阔的平面和平坦之路,一条“建设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之路。这也是一种“全方位、立体化的合作格局”之态。从中可以看出,习近平崇尚的是一种“尊重、信任、平等、友好、合作、互利、共赢”的全面海洋观。这是在“坚持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基础上的发展。其基础是一种“面思维”,是对“线思维”和“点思维”的包括和发展。在“一路”上,“线”是航线,“点”是港口。而“面”是指海域。地球上的海域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海域,二是洋域,三是球域。它的“面”里藏“线”,而“线”中又藏“点”,再由“港口点”去带动一个“国家面”的发展,由此形成了“一路”是一条新路的状态。但要达到这个新路态,就必须开发沿路各国特别是各个亚非拉国家的各种资源,就必须推动一种“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

2、“全球之路”思想

与传统的“海丝之路”是一条“局部之路”不同,“一路”将是一条可以覆盖全球之路。这也是一条立体之路。其中包含有n个平面之路。这可从习近平2013年10月3日上午在印度尼西亚国会上发表重要演讲、2014年03月23日在荷兰《新鹿特丹商业报》发表署名文章和2014年11月中下旬出访南太80余场外交活动中可以清晰看出。可以设想出,还有一条随着北冰洋冰层的融化而形成的经过白令海峡左走右行的航路。一条由海路、陆路、空路与商贸路、文化路、公共路、保障路复合而成立体之路。不仅要开辟新的航路,而且还要创新新的制度和新的体制,更需要创新一个结伴的方式。

3、“发展之路”思想

与传统的“海丝之路”是一条发财之路不同,“一路”是一条发展之路。它不仅包含国家经济发财,而且还包含人类全面发展。其实,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都需要一种“全面发展”。但“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这既是一条“开放发展”之路,还是一条“合作发展”之路,又是一条“共赢发展”之路。合作有三个层次:一是平等的合作,二是互利的合作,三是共赢的合作。“中国愿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达到“合作共赢”。但“发展”是对“拓展”的发展。“拓展”是对“发展”的拓展。“中国要发展,世界都要发展”。一方的发展都在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了机会、能源和市场。习近平的“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设想很有感召力。

4、“和平之路”思想

“一路”是一条“和平崛起”之路。人类历史上凡是崛起之路至今都是冲突和战争之路。而中国要走的却是一条和平之路。和不、和贵、和气、和谐、和顺等等是其内核和内涵。在“中国要发展,世界都要发展”之间要寻找到一条“和平发展”之路,是一个难点。中国的古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构建“一路”的基本理念。“当前世界需要发展,发展需要和平。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一样,既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要通过自身的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要坚持“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推进互利友好合作,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为此,“要加强多边协调”,需“要摒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观念,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理念,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分歧争端”。习近平在2013年1月28日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在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说,“中国发展壮大,带给世界的是更多机遇而不是什么威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

5、“机遇之路”思想

中国经济增长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世界对发展的需求又是中国发展的驱动力。为中国和世界搭建发展机遇有四条路径:路径之一是“21世纪的海洋世纪”。路径之二是中国发展需要转型升级。路径之三是国际经济发展需要新路。路径之四的全球需要“生态发展”。其中,海洋能源就一种生态能源。而现有能源,无论是木能源、媒能源、水能源,还是油能源、气能源、矿石能源,都属于非生态能源甚至是污染型能源。现在,全球距离一个海洋能源的态势还有距离。当前还是以遍及全球的海上能源之路为主。远载能源的船只要大。只有大的能源船只,才能使全球的能源均匀地得到使用。习近平2014年9月2日在接见罗马尼亚总理时指出,中国“欢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

6、“包容之路”思想

与传统的“海丝之路”是一条权力之路不同,“一路”是一条权益和权利之路。由此形成了这将是一条开放和包容之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其中,应该“应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多元共生、包容共进,共同造福”。要构建一个“命运共同体,符合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时代潮流”。为此,要“尊重……多样性”。因为,“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既是“时代潮流”,又是“天下利”,更是“亚洲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益”。包容之路是一条“心与心才能贴得更近”之路。它将把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联系和连结起来,不仅要包容不同的民族及其文化,而且还要包容不同的极点。但对不同的极点,要有不同的包容方法和包容力度。

7、“伙伴之路”思想

“一路”是一条“结伴不结盟”之路。但在现代国际上,“结盟”是一个潮流和一种常态。“结伴”是一个新标准。“伙伴”,在英语中,是“company”。习近平从“荷兰是中国在欧洲重要的合作伙伴”出发形成了“欧洲伙伴”概念。特别是在马尔代夫的《今晚报》和太阳在线网同时发表的著名文章中明确提出了“发展的伙伴”的概念。其实,伙伴关系不仅是一种合作关系,还是一种共赢关系。“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互为最重要的两大市场,合作潜力巨大,合作前景广阔。”伙伴关系是合作的前提。合作是伙伴关系的标志。要建立一种新型的“海洋合作伙伴关系”。习近平的“建立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是对“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Responsibilities)的发展。

8、“创新之路”思想

与传统的“海丝之路”是一条继承之路不同,“一路”是一条急需创新之路。不仅需要拓展新的航路和市场,而且还要创新新的制度及其理念。62年前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0年前万隆会议发表的《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中提出的十项国际关系原则,都属于理念创新。现在需要创新一种崭新的“国际结伴”新原则。“国际结伴新原则”将导致“国际新秩序状态”。“一路”将带来国际秩序的新变化和形成一种国际新秩序。理念创新处于一切创新之首。关键是要“科技创新”——“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要创新和“采取措施,全力遏制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趋势,让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改观,让人民群众吃上绿色、安全、放心的海产品,享受到碧海蓝天、洁净沙滩”。“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的科技瓶颈”。“要从源头上有效控制陆源污染物入海排放,加快建立海洋生态补偿和生态损害赔偿制度,开展海洋修复工程,推进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

9、“制度之路”思想

与传统的“海丝之路”主要是一条物质之路不同,“一路”主要是一条非物质的“制度”之路。自“制度经济学”问世以来,“制度”已经成为一个“现代”的标志。现代制度的背后是现代理论。海洋理论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海洋自由论”、“海洋强权论”、“海洋联合论”、“海洋公约论”等四个阶段。现在即将进入一个“海洋伙伴论”的阶段。“结伴”的核心在于“合作”,“伙伴”的前提是平等。制度创新是“路的保障”。和平发展只有在制度保障和监督下才能得以实现。现在需要重构的与其说是一条“发展之路”,不如说是一条“秩序之路”。它不是简单的对现有秩序的利用,而是要创新和重构一个使世界焕然一新、重发活力并可持续发展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新秩序”。要在“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基础上,创新一个“多极化世界”的秩序,要对一些海洋“分歧和争议”,“分歧和争议”方都“要始终坚持以和平方式,通过平等对话和友好协商妥善处理”。

10、“公共之路”思想

“一路”是一条“新公共之路”。这既是一条政府之间的沟通之路,又是一条公共之间的交往之路。它既需要政府提倡、规划和推动,也需要民间关注、投资和投入。尤其对中国来说,更需要它的“公共外交性”来打开外交的新常局,以突破由甚嚣尘上的“中国发展威胁论”构成的“围追堵截”中国发展的状态。其中,就可以从“伙伴”的英语单词“company”的内涵中略知,其词根是“com”,就是一个“公共”的意思。“com”是“commune”(公社)和“common”(共同)的前缀词。没有公共性,就没有“伙伴”效果和效益的。海洋就具有浓厚的公共性。不仅航路是公共的,海水是公共的,而且雨水和空气是公共的。海洋的公共性遍及球上每一个人。但遍及每个人的方式是不同的。

11、“战略之路”思想

“一路”是一条贯穿整个21世纪之路。这是一种战略布局。在2013年1月28日的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就鲜明地提出了一个“战略定力”的概念。“我国……拥有广泛的海洋战略利益”。我们必须做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要把“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放在战略层面给予考虑的。“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着力推动海洋维权向统筹兼顾型转变。” “要统筹维稳和维权两个大局,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相统一,维护海洋权益和提升综合国力相匹配。”为此,要“走”出一条“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其基础是一条海洋科技之路,“让海洋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其中的“海洋科学和技术战略”应该即时启动。要由“海洋开发型”向“循环利用型”发展。“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要下决心……全力遏制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趋势,让人民群众吃上绿色、安全、放心的海产品,享受到碧海蓝天、洁净沙滩。……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维护海洋自然再生产能力。”

对“一路”的认识,要放在对习近平海洋思想的整体研究中加以提高和提升。研究习近平海洋思想要放在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展开和深入。“海洋”在21世纪中已经发生质变——从一个国家之间的边缘和边界状态进入了一个国与国之间的中间与核心状态。71%的海洋状态导致人们的思维必须转向海洋。习近平海洋思想将开启中国人的海洋思维。随着海洋地位的不断提高,需要把习以为常的很多理念都发生变化——把“陆海统筹”改为“海陆统筹”,把“一带一路”改为“一路一带”,把“江海联运”改为“海江联运”,等等。学习习近平的海洋讲话并感悟他的海洋思想,对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转型中国的发展方式都极有好处和益处。习近平关于海洋的讲话还要讲,对“全面经略海洋”的思想还将继续完善,我们的学习也将继续。

关闭

Copyright©2019 浙江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95号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电话:0580-2550020传真:0580-25513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