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址: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41112/75242.shtml
坚持特色实践教学
——浙江海洋学院创新水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纪实
前不久,浙江海洋学院“基于产业发展需求的水产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在2014年浙江省教学成果奖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这主要得益于浙江海洋学院近年来在老牌的艰苦学科“水产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艰苦学科”成为“特色学科”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水产养殖学、海洋资源与环境……这些昔日被考生冷落的艰苦学科,如今在浙江海洋学院成了“特色专业”。学校的水产专业至今已有56年的历史,但近十几年来,随着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等问题的出现,这些艰苦学科的科技人员在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等方面存在的劣势,使得学科的发展面临诸多困境。
“海洋水产作为艰苦学科,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而培养应用型人才,关键要有一套优秀的实践教学体系。”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水产学院院长俞存根教授说。
2008年浙江海洋学院的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学科列入省重点学科,2014年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
这一切成绩的获得,都是长期坚持的结果。教育部水产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周应祺教授在该校调研时曾评价:浙江海洋学院水产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具有明显特色,特别是海上实习保持与传承了其他高校现已少有的优良传统和优势,在国内同类高校中具有较大影响。
在实践教学中实施特色教育
海洋水产人才培养驶上快车道,离不开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创新。“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在校内实验室掌握基础认识,到实习基地开展综合应用,并积极参加科研项目以求研究创新。”俞存根说。
浙江海洋学院的海渔专业设置了不少于50天的海上生产实习,包括海洋学的调查实习和渔船航海技术的驾驶实习。“抢风头、赶风尾”是老渔民对海上双船拖网捕捞生产的形象化表达,此时的海浪之大,常常是“我在波峰,他在波谷,我们很近却看不到彼此”。为此,克服晕船、适应海上生活,成了每个学生海上实习的“第一课”。跟着船老大学习海洋捕捞技术、参加海上捕捞生产成了每个学生海上实习的“第二课”,船老大现场示范如何放网、捕鱼,传授选择渔区、使用渔具的知识。海渔专业的海上实习已成为浙江海洋学院水产学院一贯的传统。
此外,改革课程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也是水产学院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如为增强学生鱼类分类与鉴别能力,学院增设了“鱼类学实验”课程。
筑巢引凤带动专业跨越式发展
2002年,时任舟山海洋渔业公司渔具科科长的郑基调入浙江海洋学院,成为水产学院富有海上生产经验的首位“双师型”教师。随着“双师型”教师引进机制的建立,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汇集到水产学科专业中来,推动水产学院的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走向成熟。目前,学院专业师资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73.7%,“双师型”教师占1/3。
“双师型”教师在推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面功不可没,如郑基、张学舒等安排学生到渔船、养殖场、育苗场生产实习;陈志海自制浮子耐压测试仪、网高测试仪等教学仪器设备,成功应用于专业实践教学。
浩瀚的大海在浙江海洋学院东岸奔腾不息,美丽而充满历史厚重的水产学院正如这片大海,因为坚持而汇聚成特色专业、特色教育,为海洋水产人才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